六安市非遗文化项目六安大鼓书传承人——张传海

作者:   日期:2020-08-10 09:27  稿源:中安在线

  或铿锵激昂,或闭眼浅唱,前来围观的群众纷纷被张传海先生的大鼓书吸引。这位61岁鼓书老艺人出口成书,以大鼓书的形式说唱历史故事、家乡之变,成为当地的新晋“网红”。

  大鼓书是一种说唱兼具的汉族曲艺艺术,演唱者一手敲鼓,一手夹板,配合唱腔、道白,节奏和谐,演唱者唱一段说一段,还伴有动作表情。大鼓书分布在中国各个省区,根据地域不同,分为河洛大鼓、胶东大鼓、庐州大鼓、淮北大鼓、六安大鼓等。

  六安大鼓书以个体艺人口传心授的师承关系保留其艺术风格。表演者自击鼓、板,吸收本地民歌及戏曲音乐素材,加以创作,使用地方口音,说唱并重。

  大鼓书艺人长期在农村乡镇、田间地头表演,特别是农闲季节,大鼓一响,乡亲们纷纷围拢,于那院落之中或棚屋之内,席地而坐,聚精会神,领略大鼓书那传神的艺术,这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大鼓书传承人张传海1977年师从张明意先生,学艺三年。艺成后曾在原六安县(现六安市)、霍邱、寿县、霍山、湖北罗田县开始皖西大鼓书演艺生涯。《岳唐传》、《罗渊反唐》《九辈图》、《小刚剑》、《杨家将》等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大鼓书作品,加之张传海绘声绘色地说唱,书中的人物在他口中栩栩如生。

  早年间学习大鼓书是为了学一门手艺谋生。多年来,四处演艺的生涯,张传海收到过掌声和鲜花,也受到过唾弃和耻笑。张传海感叹:“大鼓书陪伴我走过难忘的艰苦岁月。虽然中间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再把大鼓拿出来,但以前的曲调一直深深刻在脑海里。”

  80年代,电视机、电唱机、录音机等电子设备在农村开始普及,唱大鼓书逐渐没有了市场。张传海便在家务农,逐渐放弃大鼓书表演,只是偶尔农闲时拿出来消遣几句。到了21世纪,唱大鼓书在当地又流行起来。

  采访现场,张传海左手握着快板,右手敲着锣鼓,一开始似乎有些紧张,说唱几句后,张传海的声音便变得激昂有力。沉寂了三十余年,张传海没有想到,曾被他“束之高阁”的大鼓书有一天又会被搬上舞台,他更没有想到,还有人会来听。

  2017年单王乡文化站到张湾村挖掘大鼓书艺人,张传海重拾皖西大鼓书技艺。时隔几十年,张老的技艺有些生疏,但经过一番练习,往日里烂熟于胸的那些曲子全都从脑海里涌现出来。张传海感叹着这些年农村生活面貌的变化,感叹着党和政府以及群众对他们这些“老手艺人”的尊重和爱戴,他表示:“如果不是乡文化站过来,我可能不会重新把大鼓书捡起来。国家的重视让我更有信心,把老一辈的文化传扬下去。”

  近日,第六批六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正式公布。曲艺六安大鼓书成为其中一项被列入市级非遗项目。张传海作为大鼓书传承人受邀参加了各项非遗项目活态展演、代表性传承人座谈会等活动。如今他备受鼓舞,打算创作出一些新作品,“逢年过节我都会被邀演绎一段大鼓书。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我也准备创作一些新的、跟得上时代的曲艺作品。”但是,最让张传海老先生感到焦虑的是大鼓书这门手艺后继无人。他摇头道:“现在的年轻人对我这门手艺都不了解,也没人想学。但我一直在努力寻找合适的学徒,最近我孙子对大鼓书产生了兴趣,我也准备慢慢培养他,以后有感兴趣的小朋友想学,我也可以开班教学,多教出一些小小大鼓书传承人。”

  裕安区单王乡文化站陈兵表示:“咱们裕安区文化和旅游局,一直以来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一方面,致力于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搭好舞台。通过开展各种活动,让它们展示在人们面前。另一方面,我们也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时代新元素,进行一定程度的现代化创新改造,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活下来,更能传下去。”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研究会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安徽新媒体集团 技术支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ICP备170123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