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就靠着这双粗糙的老茧手,干了几十年的篾匠活,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还脱了贫。”年逾八旬的竹编非遗传承人江守志,用一双布满老茧的手,靠自己的灵感与悟性,干了几十年篾匠活,编织了他的致富梦。

  移民迁居学手艺

  “老江人憨厚老实,篾匠活手艺精湛,是一个做篾匠活的‘老把式’了。”六安市叶集区姚李镇关山村书记董帮祥介绍说,江守志老人原本是金寨县响洪甸居民。1966年,为了响应党和国家治理淮河水患的号召,按照当时移民的“三项政策”,江守志举家迁移到这里。

  移居后,当地政府对外来移民非常同情,多方给予关心与照顾,并把江守志安排看守河岸竹园。闲暇之余,他就到本村一老篾匠铺里,找老师傅学习竹编手艺。江守志编织的箕畚、箩筐、竹篮等工艺细腻讲究,在编织过程中,以经纬编织为主,在经纬编织基础上,还可以穿插各种技法如,疏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使编出来的实物图案花色变化多样。精湛的手艺,迎来了四方客户,也为江守志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巧手编织致富梦

  “俺编织的竹筐、竹篓等,一上集市,供不应求,赶一次集,能收入一二百元”。老江满意地笑着说。业精于勤,凭着几十年的手艺,老江在姚李周边小有名气。随着绿色环保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竹编工艺品在市场上日渐畅销,老江的“钱袋子”也日渐鼓起来了,并于2016年顺利脱贫。

  “这么多年来,俺能有今天,一是有党的扶贫政策,二是靠俺有一门挣钱的手艺,俺已经很知足了。”老江憨笑着说。(程度厚)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研究会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安徽新媒体集团 技术支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ICP备170123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