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级瑰宝——潜山官庄桑皮纸国家级传人刘同烟

作者:   日期:2019-09-04 19:17  稿源: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

  

  2008年,“潜山桑皮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刘同烟被确定为省级非遗项目首批传承人。2013年,刘同烟被评为国家非遗传承人,2014年5月获国家知识产权局两项实用新型专利。

  

  刘同烟,桑皮纸的守望者,中等的个头,满面红光,脸上写着山里人的淳朴。不甘祖辈传下的手艺在自己手里失传,在多变的时代,坚守着深山里的一“纸”工艺。

  

  “当年我们坛畈村近一半的劳力都在从事桑皮纸的生产加工,整个官庄镇达1500余人,共有180张槽,200多人常年在外推销,年产值500多万元。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商品经济兴起,人们的价值观发生转变,手工造纸的经济收入大大减少,村里大部分人转做他行,从事传统桑皮纸生产的民间作坊越来越少,掰指头都能数过来。”

  

  然而无论世事变迁,半个世纪以来,刘同烟一直默默地秉承祖训,坚守着桑皮纸的制作工艺。

  

  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刘同烟在传统造纸制作这条路上走了大半辈子?刘同烟说,他们家祖辈都以传统造纸为生,他从小耳濡目染,跟随长辈学习制作造纸原料,十几岁开始学习抄纸、焙纸等关键技术,20岁开始挑大梁,开办造纸作坊。

  

  一开始传统工艺作坊所带来的利润还是相当可观的。好景不长,进入上世纪90年代,传统手工造纸受到机械化生产的严峻挑战,很多造纸作坊倒闭改行。刘同烟因只懂得造纸这行,也干不了其它行业,只能苦守。他也不想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就在他的手中失传。这一守就是大半辈子。

  

  直到2004年6月,从北京那边传来消息,故宫多年来在全国寻访,最终选定官庄桑皮纸作为倦勤斋通景画修复衬纸。在专家指导下,刘同烟对祖传的手艺精益求精,亲自操刀,历经两年,将500刀桑皮纸分两批交付故宫。刘同烟也因这一“纸”工艺,成为远近闻名的人物。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刘同烟接到的订单逐渐增多,并带动了坛畈村附近4户桑皮纸作坊的生产,形成了上下游产业链,世界各国专家纷纷慕名前来考察。

  

  

  

  

  目前,刘同烟雇佣了三四个造纸师傅在作坊里劳作。他们每天一大早就要开始劳作,一天下来至少要工作十二三个小时。

  

  

  

  刘同烟说:“这种传统工艺耗时长,花精力,耗人力,所以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干这种活,希望老手艺能代代相传下去。”

  

  守着这几间老祖宗留下的产业和手艺,刘同烟使官庄桑皮纸这项民间绝学受到了世人的广泛关注,也为纯手工制作桑皮纸传统工艺的抢救、发掘、振兴,带来了新的机遇。如今,官庄镇的传统造纸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十几位民间造纸艺人重新回到自己熟悉的槽间。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研究会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安徽新媒体集团 技术支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ICP备170123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