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缘

  见到丁政权,是在一个盛夏的午后。位于三河西街的三河羽扇展览室里,他正全神贯注地为一柄雕毛羽扇设计着大样。和想象中的民间艺术家有些不同,他消瘦的身材、干练的短发,目光炯炯有神。看到我们到来,丁政权指了指桌子上的雕毛说:“这批雕毛品相很好,我要好好为它们设计一下羽扇的样式。”

  当笔者说明来意,丁政权欣然聊起了自己与三河羽扇的缘分。“我是自幼便接触到了羽扇传统技艺。小时候我的家就住在三河镇羽毛扇厂旁边,出门就是小南河和码头,天天都能看到羽毛扇厂的师傅们在河里洗羽毛。”丁政权说,“耳濡目染之下,我也渐渐对那些五颜六色的羽毛有了兴趣,跟着老师傅后面学会了做扇子。”

   随着年龄的增大,丁政权对三河羽扇的兴趣不再仅仅局限于制作,而是关注研究其历史渊源来。当得知三河制作羽毛扇的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时,丁政权说他第一次对制作这把小小的扇子有了责任感、使命感。

  现如今,丁政权早已成为三河羽扇的专家,对三河羽扇的发展史,更是娓娓道来。他告诉笔者,三河古镇依水而建,历史悠久,羽毛资源丰富,这为羽扇发展提供了基础。早期的三河羽扇,大多是以鹅毛扇为主,通过不断的发展变化,如今的羽扇早已不局限于鹅毛,而是可以用鹰、雕、雉、鹤等各种禽鸟羽毛来制作。

  丁政权还表示,通过长期使用,人们发现不仅风湿疾病患者能使用羽毛扇,就连年老体弱的老人、孕妇和婴儿都适合使用羽毛扇。据《唐书》记载:“其扇风缓而凉、病弱者用之,亦不伤风感冒,孕妇尤为适宜。”

  机 缘

  三河羽扇一路走来,有兴衰也有成败。

  丁政权介绍说,早在清代中期,三河古镇的市面上,就有几户人家生产经营新的家庭作坊。一般前店后坊,自产自销。到建国初期,三河的羽扇制作达到了一个高潮,当时的三河供销社利用古镇本身具有的天时地利的环境,如三河古镇有大量的羽毛扇手艺人,当地有丰富的制扇材料,还有便利的水运交通,把当地家庭制扇作坊的制扇艺人重新组织成立三河羽毛扇厂,有工人47人,年产扇十万。

  然而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电风扇走进千家万户,市场销路的狭隘、材料和功能都比较单一的三河羽毛扇遭到了重创。1991年,三河羽毛厂破产倒闭,制扇艺人纷纷改行再就业。一时间,全镇也没有几个人再做羽毛扇了。

  此时的丁政权刚刚二十出头,看到心爱的羽扇就此沉沦,他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三河羽扇会就此消亡吗?如何让羽扇焕发新春?年轻的丁政权一直苦苦思索着。

  直到1998年,随着三河镇旅游业的逐步兴起,丁政权敏锐地捕捉到了羽扇重振雄风的机会。他把散落在民间的老艺人又重新组织起来,成立了一家个体独资企业——合肥市三河羽毛扇工艺制品有限公司,并在国家商标局注册了羽毛扇工艺品商标——皖云青羽毛扇。

  这样的举动,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无疑是“疯了”,丁政权的家人也一致反对:“一把扇子能卖几个钱?你这么折腾来折腾去一年能卖几把出去?”面对质疑,丁政权有着自己冷静的思考,他说:“我当时的想法就是不再把羽扇当做是一把普通的扇子,在保持它原有的纳凉功能的同时,要赋予其更多的文化内涵。”

  他首先确定了三河羽扇工艺审美化发展方向,对三河羽扇进行适度创新。这得益于自己14岁师从书画家刘建民学习书法,丁政权首先将书法与羽毛扇制作相结合,对羽扇的制作,进行研究和创新。慢慢地,他又尝试将三河特色景点的绘画、三河剪纸、徽雕等文化元素融入进来,先后开发出孔雀开屏、佛手、礼品月、鹰毛扇、雕毛扇、天鹅扇等20多个品种。同时严格规范了打眼、串联、修剪、接管、串丝、制柄、装潢等羽扇制作的十余道工序。三河羽扇终于从寻常百姓的日用品变为了生活中的礼品、饰品和艺术殿堂的艺术品,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与创新。

  丁政权说:“机缘之下,三河羽扇在自己的手中得以发扬光大,这是自己的荣幸,更是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今的丁政权,和他带领的一批羽毛扇的老手艺人一起制作羽毛扇,一年下来制作十万把,每把扇子都是手工制作而成,在三河的旅游市场供不应求。三河羽毛扇再次焕发出光芒。

  梦 缘

  “子规夜半犹滴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代诗人王令的这首《送春》,用在丁政权的身上尤为合适。他常说:“我公司里羽扇卖了多少,只是赚钱多少的问题。我关注的,始终是三河羽扇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国家对非遗保护的重视,在丁政权的积极行动下,三河羽扇早在2003年时候就列入肥西县县级“非遗”,2009年被列入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早已被列入省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皖云青”牌羽毛扇也先后获得了安徽省著名商标和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荣誉。

  由于其羽扇质量好、外观美,集观赏实用价值于一体,三河羽扇如今也已成为地方政府馈赠外宾的专用礼品,并多次在国内手工艺精品博览会上获奖。产品不仅畅销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还远销东南亚、欧美等10多个国家。2007年被国家历史博物馆收藏,在妇女儿童展馆展出。

  丁政权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自己的羽扇被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夸赞的场景。那是2009年的4月,应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的邀请,丁政权作为安徽民间文化代表在世界文化遗产澳门庐江大屋进行展演,当天他正在向当地民众展示羽扇制作技艺。在前外交部长李肇星的陪同下,基辛格博士信步走了进来,他饶有兴致地观看了丁政权的羽扇制作后,啧啧称赞:“真没想到,小小的羽毛也能制成这么漂亮的扇子,中国人真棒。”说着,他还主动走到丁政权的身边,要跟他合影。丁政权也热情地向基辛格博士介绍了三河羽扇的发展历史,并赠送了一把自己亲手制作的羽扇。

  这件事,后来被中央电视台、中国旅游经济电台、澳门日报、香港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报道。丁政权坦言:“能被媒体关注,我很高兴,不仅仅是公司得到了宣传,更为三河羽扇能够被港澳同胞及世界更多的人们所认识而自豪。”

  工作之余,丁政权抽出时间积极参加全省乃至全国举办的非遗文化与社会活动,定期去学校、社区进行非遗文化的宣传和技艺的传播。同时还创办传承基地,自2009年至今传播人次达2600余人,为弘扬发展我省民间手工艺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绘的是三国周瑜沉着镇定、从容不迫的形象。而如今小小的羽毛扇在丁政权的手中又一次焕发出了勃勃的生机,开始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研究会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安徽新媒体集团 技术支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ICP备17012306号-1